您当前位置:中国菏泽网  >  曹风  > 正文

年年中秋,今又中秋

作者: 郭晓兰 来源: 菏泽日报 发表时间: 2021-09-14 09:27

       郭晓兰

中秋节一直是人们心目中最有人情味、最有温度且最富有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。在这方面,王维可以说是节日原创诗句中最走心的诗人,他的一句“每逢佳节倍思亲”成了所有节日中最深情、最长情的告白。这个把诗、画、禅完美融合在一起的诗人,因为他的这句告白,收割了芸芸众生深情的眼神,更成为中秋佳节一面屹立不倒的旗帜。

小时候,中秋节是母亲默祝祷月、虔诚礼敬一通之后的欢喜。尽管生活艰涩,母亲总是费尽心力把祷拜的礼品备得齐齐整整,然后稳稳地跪拜下去。圆圆的西瓜、饱满的石榴、红红的柿子、精挑细选的红枣、明亮鲜艳的苹果,红方纸印鉴、紫色彩纸包裹的老五仁月饼。尤其月饼,那份期待呀,让人口水在心里简直流成了河。母亲要团团圆圆,要子孙满堂,要平安顺遂,要早生贵子,要如意吉祥,要生活富足,再怎么急不可耐,也得等神灵慢慢记下这些愿望,慢慢兑现的呀。“月亮不睡我不睡 ,我是月饼小美味”,眼里、心上,只有心心念念的月饼,哪里顾得上中秋月亮的那份澄澈与明净,又何曾懂得“素月分辉,明河共影”的诗意与美好。

长大成人后,愚钝异常,虽依旧读不懂月的美,但习惯了举头望月。无关喜好,无关风雅,无关风花雪月,无关佳节良辰。只要是天挂明月,无论大小,无论圆缺,就自然举头,自然重叠儿时乘凉胡同口凉席上的那片白月光,月光下奶奶和邻居奶奶一边家长里短,一边忽闪着手里的大蒲扇,为我们赶着蚊虫;想起中秋时节的夜晚,父亲、母亲、妹妹各自歪坐着小木凳,沐着满院流泻的月光,唠着稼穑艰难、布衣冷暖,以及看不清的前路未来。而我,坐在房间里,就着昏黄的灯火写作业,耳朵里捕捉着院子里传来的一切声响。那些玉米有的三五个缠结在一起,搭在廊檐下的木梁上,有的用桶拉上了房顶。不知道它们如何与月亮星星眉目传情,也不知它们窃听了阳光与露水的哪些对话,或者学会了墙角虫吟的哪些密码。

成家后,在现实的泥水里摸爬滚打之后,再仰头打量天上那轮年年望着相似的明月,似乎多了几分瘦竹孤梅的清寒。尤其奶奶和弟弟奔往不知何处的孤寂之后,看到明月,更是多了几分说不出的悲苦。“共看明月应垂泪”,这明月,自此而后,与哪些亲人共看,这垂泪的相思与深情,明月又岂能知懂。何况人的悲喜尚不相通。谁又能保证,月亮不会哂笑人们的痴情呢?年年望,月月望,天天望,代代望。中秋谁与共孤光。只有夜风依旧静静地吹,秋虫依旧不住地嘶鸣,桂花依旧默默地荡漾着它的芬芳。

年年中秋,今又中秋。山水不移 ,月色依旧。历经新冠疫情、洪涝灾劫之后,迎来很中国很民族的中秋佳节,那么多人负重前行带来的岁月静好,更显珍贵异常。

其实,只要月随人归,家人闲坐,灯火可亲,便日日是良辰,天天是吉日。随时举头望月,收进眼底心底的,是天上亘古不变的印章,更是清平盛世人间的暖暖的幸福。

请本版图片作者与编辑联系,以便奉寄稿酬。

责任编辑:
分享到:
中共菏泽市委网信办主管 菏泽日报社主办| 新闻刊登批准文号:鲁新闻办[2004]20号 |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:37120180017
网站备案号:鲁ICP备09012531号 | 鲁公网安备 37172902372011号
Copyright© 2004-2012 heze.cn All rights reserved.中国菏泽网